24小时咨询电话|微信同号

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听95岁教授讲述他和安徽农业气象的渊源

无纺布面粉袋2023-03-05 00:30:13357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李倬老先生,身体硬朗、腰杆笔直,平时喜欢看书写诗,还保持着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某个人,他的目光时不时投向记者的采访本,“对,是这几个字。”行为做派仍然保持着科研人员的严谨认真。求学过程中吃着老乡从牙缝里节省的小米,那一幕在李倬教授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此他投身于农业气象事业,矢志不渝——他领衔创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最终成为安徽省气象界元老级人物。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前夕,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李倬教授的家中,听他娓娓讲述他和安徽农业气象的渊源。

微信号:158382313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李倬教授讲述当年情景。

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听95岁教授讲述他和安徽农业气象的渊源  第1张

幼年家贫辗转多地刻苦求学

1928年,李倬出生在长江江畔的和县乌江镇。祖上有一些田产,但到父亲这一辈时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下只能靠开茶馆、办浴池勉强糊口度日。印象中,家道中落的父亲还努力保持着中产绅士家庭的做派。李倬教授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为了不让他们几个兄弟姐妹挨饿,每到天气转热的时候,父亲都会把冬天的厚重衣服送到当铺去,到冬天的时候再东拼西凑把衣服赎回来。“做这件事情时,父亲总是趁着天色刚亮悄悄出门,唯恐被人撞见。”李倬教授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无意间发现父亲手里拿着家里比较值钱的小皮袄子准备当掉,不舍地抚摸着皮袄,犹豫了好久。

后来父亲来到和县找到了一个包捐税小差事,全家经济情况稍微有了些好转。大哥也读了师范,后来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李倬在学习上受到了大哥不少熏陶。可是好景不长,日军攻占和县县城后,当时上小学五年级的李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之旅……在一次到濮家集开药店的表叔家后,李倬跟随一个老先生学习了年把时间的古文,随后又辗转和县中学、安徽省立第十三中学、江浦中学和省立含山中学等多个学校。虽然辗转各地,李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求学志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到了1946年7月份高中毕业,在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后,李倬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位于安庆的国立安徽大学的先修班。那时他只能算是“半只脚踏入大学校园”。一个多月后,直到校内建立农学院招生,他再次报考才成为了真正的大学生。在大学读书时,李倬除了学习农学的专业课以外,还参加了学校的读书会。

回忆四年的大学时光,有件事情让李老感动至今,一说到这件事都眼含热泪。“1949年5月份安庆大水破圩,粮食供应不上,当时在大学食堂吃到的小米,都是河北、山东的老乡一家一户从牙缝中省出来的,用巴掌大的口袋装着。”在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时,李倬老人用双手比划着口袋的大小,声音哽咽,两行热泪缓缓从眼角流下。

李倬介绍,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靠天收,如果遇到灾荒年份,粮食供应就会出现很大问题。这给李倬带来很大触动,也为其后来投身农业气象工作产生了影响。

创立省内首个农业气象专业

1950年大学毕业后,李倬留在本校当助教,负责小麦育种栽培的授课工作,“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复旦茶学专业,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蚕桑专业都并入了安徽大学的农学院。与此同时,国家考虑到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要打破农业靠天收的状况,提高粮食产量,农业气象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农业气象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开始启动。

“当时农业气象方面我们国家还是一片空白,我大学的专业又是农学,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对我是个未知的领域,教学科研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李倬告诉记者,当时全国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有气象相关专业,但缺乏农业气象方面的师资人才。

为了加速培养农业气象的专业人才,1953年10月份,国家在华东军区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举办了农业气象训练班,学员都来自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李倬很幸运成为其中一员。在四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李倬如饥似渴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里。他手不释卷,时常到凌晨时分还在桌前埋头钻研。“当时气象专家吕炯给我们做了报告,部队的气象教员为我们强化灌输了气象科学原理和专业技能。每一个礼拜都要考一次,完全军事化管理,效率很高。”就是在80多人的训练班队伍里,李倬遇到了陪伴一生的老伴贺龄萱。贺龄萱是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该校农业气象专业的预备教师,也是唯一一位去苏联气象水文总局进修农业气象的女研究生。两个人志趣相投、携手共进,终身为我国的农业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后,安徽大学的农学院开始在合肥独立建院。1954年参加完农业气象培训后,李倬回到了安徽农学院农学系新开了农业气象这门课程。他自知个人的气象学科知识贫乏,不断自学并经常带着问题求教于刚从英国牛津归国的中科院朱岗昆先生和南京大学气象系幺枕生、安徽大学余俊生教授,深受教益。

后来,农业气象在安徽很幸运地遇到了发展机遇。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安徽省委积极响应,在全省开展科普工作。记者看到李倬珍藏的1956年2月11日的一份报纸,在头版报道了李倬在省科普协会给省直机关干部做气象科普报告的报道,听众达到400余人。省委领导更加重视农业气象工作,决定在全国首次开展人工降水的试验研究工作,为此专门从空军借来了两架飞机用于人工增雨,并且邀请中国科学院的叶笃正等专家参与指导,李倬作为本省专家也参加了此项工作,跟随权威专家们学习。此后,省委决定要在本省成立农业气象专业,并从1959年开始招生。这届学生1963年毕业,分配到全国各省。

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听95岁教授讲述他和安徽农业气象的渊源  第2张

聘任书。

开枝散叶高徒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农业气象专业的老师,当时李倬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大家都抢着要上李老师的课。现年已经85岁的刘敏华老人曾经是李倬先生的高足。她向记者回忆:“李老师上课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讲课神采飞扬。不仅板书工整,而且绘画也是一流。他用粉笔一笔就画一个非常规整的圆,中国地图一笔画下来与挂图相似。”此外,李老师还多才多艺。在上气象课时,李倬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各种云,除了有理论上的写实,也有艺术上的美感,一朵朵惟妙惟肖的云在李老师笔下飘逸洒脱,值日生都不舍得擦掉。

李倬在象牙塔教书育人40多年,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了农业气象方面出类拔萃的专家。他们除了成为安徽省农业气象方面的开拓者,还分布在北京、重庆、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枝散叶,成长为农业气象方面的佼佼者。

1984年,李倬教授开始对外招收农业气象研究生。提到得意门生,李倬很是自豪。在第一届毕业生中,程维新后来成长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长期深入研究山东盐碱地水盐变化规律;第一届硕士毕业生于强,后来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终身教授;硕士毕业生朱仁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教授,曾多次参加极地科考……据统计,李倬领衔的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先后培养了上百名硕士生。

除了教学外,李倬教授在科学研究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与国内同行们共同编写出版了10多本书,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农业气候学》《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气候与农业》《中国农业小气候的研究及进展》《作物生态学》《中国柑橘冻害的研究》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等。其中《中国气候与农业》这本书写了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后在当时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的建议下,该书被发放到各省省委书记和省长手中,人手一册,以作为当地进行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参考。

同时,邹竞蒙在世界气象组织中代表中国将该书的英文版分赠给各国代表。李倬夫妻二人还合著了由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茶与气象》。此外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涉及农业气候区划、作物气象、农业气象灾害、小气候等方面的研究。

因为在农业气象方面的杰出贡献,李倬教授被中国气象学会聘任为该会的农业气象委员会委员;当选安徽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并且连任5届。1992年起,李倬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耿天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摄影报道

本文链接:http://wfbmfd.cn/post/7153.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

客服微信:zhao_fu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