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微信同号

一分钱一滴水一个零件,他们“俭”起梦想!青岛3位“勤俭达人”分享节约窍门

无纺布面粉袋2022-10-31 09:24:30355

原标题:一分钱一滴水一个零件,他们“俭”起梦想!青岛3位“勤俭达人”分享节约窍门

微信号:158382313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离不开勤俭节约。2006年,联合国确立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旨在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的世界勤俭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岛城3位“勤俭达人”的生活,聆听他们勤俭节约的故事。

01 维修达人

工作中,他擅于修旧利废,让设备、工具等重获“新生”,为公司节约开支,是同事眼中的“勤俭明星”;生活中,他精心改造生活中的废旧物,使旧扑克牌、洗衣液桶等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家庭花销,是家人眼中的“节约达人”。他就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第九分公司维修工曲志山。从小时候起,家庭条件艰苦的曲志山便受父母影响,学会将废旧物品修修补补,重新利用。这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着他。

生活中的“节约达人”

“小时候,我对家里的小家电很感兴趣,好奇它们的构造。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将收音机给拆了。”今年36岁的曲志山回忆起儿时的那一幕,仍然记忆犹新,“结果无法将零件原样装回,受到父母的批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激发了我的爱好。”曲志山告诉记者,后来他经常尝试拆卸、维修自行车。高中时,他考入青岛第四十五中学,学习汽修专业。除了专业学习,他还自学了家电维修。至此之后,家中的家电坏了再没找过修理师傅,有时亲戚邻居也会拎着小家电上门,让曲志山帮忙修理。

“爸爸,我的遥控汽车坏了,你帮我修一下吧。”6岁的儿子拿着坏掉的遥控汽车来到曲志山面前。在孩子眼中,父亲就像一个魔术师,能把自己坏掉的玩具变回原样。果不其然,曲志山一番操作后,遥控汽车的轮子重新转动起来。作为家中的“节约达人”,用坏的东西曲志山都舍不得丢掉,经过他的修理改造后,或是恢复功能,或是另作他用。凭借着超强的动手能力,大到汽车,小到儿子的玩具车,他都信手拈来。

除此之外,曲志山还是一位“环保达人”,他把家中用完的洗衣液桶改造成花盆;把废旧扑克牌改造成针线盒;把喝完的茶叶晒干,做成除味袋……久而久之,在曲志山的带动下,家人们在扔掉废旧物品之前都会先考虑能不能把它改造一下。“就连儿子看到空玻璃瓶时都会问我,这个瓶子很漂亮,可不可以把它改造成一个小花瓶。”曲志山告诉记者,每当儿子有了“创意”,他就会立刻动手改造。

工作中的“勤俭明星”

世界勤俭日前夕,记者见到曲志山时,他正和同事一起检查养护公交车防滑链条,为即将开始的冬运备战。

2004年,中专毕业的曲志山进入青岛公交集团实习,2005年正式成为公司员工。“刚工作时是修理汽油车,2008年开始维修柴油车,再之后就是修天然气车和电动车。”曲志山告诉记者,工作中他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修理技能,积攒了许多宝贵的修理经验。他把修理车辆更换下来的废旧零部件全部收集起来,利用空余时间一个个拆开,看看有没有修复的可能。经过曲志山的仔细甄别和修理,许多零件或者配件被拆下来重新利用,为公司节省了不少开支。

有一次,一辆电动公交车的总成出了问题,联系厂家后只能更换,不能修理,费用高达8000元。“如果能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就能省下这笔钱。”于是曲志山开始研究车辆说明书,还上网学习相关故障的维修方法。“经过研究,我发现导致总成故障的原因是里面的自调机构无法自动伸缩。因为自调机构上的防尘套老化或脱落,无法防止雨水和尘土进入,使得齿轮无法转动。要修好这个故障,只需要将自调机构拆下分解,清洗内部并给齿轮抹油,再更换防尘套就可以了。”曲志山按照这个方法在一辆车上进行实践,成功修复了故障。“联系厂家维修既耽误时间,成本还高。我们自己修理,只需要花几块钱买个防尘套,还不影响车辆运营。”曲志山说道。

在公司掀起勤俭风

除了能“盘活”汽车零配件,曲志山对于维修工具的构造也了如指掌。有一次,维修车辆用的中型气动棘轮扳手坏了。这种气动扳手采用进口轴承,换一把新的得花不少钱。曲志山研究后发现,是扳手内的棘轮坏了。他花50元买了新的棘轮,将扳手修好了,一下又节省了数百元。

“能用的就用,一颗螺丝也不能浪费。”曲志山的节俭精神获得同事们的认可,成为公司的“勤俭明星”。公司组织召开节约交流会,让曲志山分享修旧利废的经验,同时让驾驶员及后勤工作人员交流日常运营中节约燃料、水电等良好习惯的心得,真正将勤俭节约融入日常生产工作中。

02 记账达人

市北区退休教师 张伟源

在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人们生活的今天,市北区河清路社区的一位老人却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记录下每一笔花销。他就是今年81岁的退休教师张伟源。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厚厚的账本记录下40多年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而老人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一直没有变。

每天记录生活开支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张伟源老人从书房的档案夹中拿出4本大大小小的账本。本子的外皮有些磨损,纸张发黄,其中的字迹也微微晕染,年代感十足。

张伟源正在翻看老账本。

“我记账的习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工资水平比较低,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必须节俭,我开始记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张伟源的话中记者得知,他和妻子从结婚到现在一直采用“AA制”的形式过日子。“我们1967年结婚,婚后每月工资几乎都没有结余,所以就萌生了‘AA制’记账过日子的方式。当时并没有‘AA制’的说法,就是两人各拿出一部分工资用作家庭生活开销,每月花剩下的钱则平均分配,凭个人意愿自由支配。”张伟源说,自从采用这种方式,月底账本上才渐渐有了结余,可供两人支配的余额也越来越多。这更加坚定了他俩记账过日子的想法。

账本反映生活变化

记者发现,每一本账本的封面上,张伟源都细心标上了记录的起止时间:1983年—1989年、1989年—2002年……账本里的内容都是按照“时间、摘要、数量、单价、收入、支出、结余”这几项来记录的,每一笔开销写得工工整整、明明白白。老人告诉记者,“我们最早是从1978年开始记账的,但后来账本丢了,现存的记录是从1983年开始的。”第一条账目是1983年12月25日写下的,记录着“豆腐0.66元、面包0.14元、豆芽0.3元、支出1.1元、结余46.22元”。从账本的明细中可以看出,1983年的主要支出是粮食、豆腐、饭票、白菜等生活必需品。1998年,支出中出现了猪耳、蛋糕和排骨等副食品,时常出现买鸡、买鱼等记录,每年的结余有了明显增加。到了21世纪,账本的支出内容更加丰富,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成为家里的大额开支。

在与记者对话的过程中,老人多次抚摸、翻看手中的账本,他说,自己每次看的时候都很感慨,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勤俭美德需要传承

“10月29日:购买水果蔬菜、包子,共花费28元。”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伟源刚刚从市场上买菜回家,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账本,把当天的每一笔花销记录下来。“到家之后就先记账,要不然时间长了就记不住啦。”张伟源说,年轻时记账是为了节省开支,控制购物欲望,养成节俭的习惯。夫妻俩会定时翻看账本,总结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该省的,做到心中有数,“时间长了,这种记账的行为就成了一种习惯。一旦不记,就觉得少点什么。”

张伟源说,如今老两口每天的开销无非是购买食物及日用品,再就是看病买药,在穿衣出行方面都比较节俭。他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像年轻时那样过分节省。但是当节俭成了一种习惯时,就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了。每个月结余的工资我们都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账本上每天的收支都记录得详细明了。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钱要花在刀刃上,记账后就能一目了然,从而形成节俭、规律、有计划的生活方式。”张伟源告诉记者,如今家中的很多家具还是早些年自己动手做的。“当然这些物件都能买得起,但是只要还能用,我们就不会轻易丢弃更换。不管生活条件如何,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能丢。”在张伟源看来,记账要清清楚楚,做人要明明白白,这种勤俭节约的美德需要传承下去。“账本记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动的生活故事。只要我还动得了,就会一直记下去。”

曾是早报新闻人物

除了老账本外,张伟源还有一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是他亲手制作的“个人工资档案”。上面整齐地贴着他自1991年至今所收藏的上百张工资条,每年的工资条空白处都整齐地标注着年收入。

除此之外,张伟源还用各种证书、证件汇成“证件资料集卷”,用家中老照片汇成“我的人生历程”影集。记者看到,影集里有他从小到大的照片、获奖证书,还有每个阶段手写的自传。“翻开这本影集,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历历在目。”张伟源说,每张老照片都像一扇记忆的门。张伟源告诉记者,他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青岛55中、青岛14中当过老师。因为负责过校报的编辑,因此对案头资料的整理非常细心。与自己相关的所有照片、票证、记账本、工资条,他都收集起来,分门别类保存。2001年退休后,他着手将这些资料整理分类,形成10多个大类、100多册的家庭档案。可以说,张伟源是位不折不扣的“家庭档案达人。”

其中,在“证件资料集卷”中,记者惊喜地发现,早在2003年和2007年,张伟源的故事就曾登上过《青岛早报》,老人细心地将当时的版面剪下收集,成为自己人生档案的一部分。

03 节水达人

西海岸新区居民 刘术妮

家住西海岸新区的刘术妮,不仅有着良好的节水习惯,还总结出一套用水“妙招”,在家中设计了一套用水“微循环”系统,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家中用水巧设“循环”

“我平时洗菜不用冲洗,都是用盆洗。洗菜水不会立即倒掉,而是用来洗抹布、擦地、冲马桶。”今年55岁的刘术妮告诉记者,这是她一直以来保持的生活习惯,“洗过抹布之后的水还能用来冲马桶。”

刘术妮拆下洗漱盆下水转接管,底下放上水桶,用以收集洗菜、洗手水。她在家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用水“微循环”,这些收集起来的废水用途多样:洗菜水、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刷锅洗碗水可以冲马桶,洗衣服的水能够擦桌椅、拖地,擦桌椅、拖地剩下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如果第一遍用后就把水排走了,剩下需要用水的地方,就得用干净的水,造成浪费。”刘术妮用水时有严格的先后次序。

刘术妮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用水习惯。“我们家洗衣服,都是攒多了再洗。并且,洗第一遍衣服的水我也习惯留下来,再用它洗袜子什么的。”刘术妮认为,节水不仅需要“妙招”,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节约意识。

利用效率提高一倍

通过“用水微循环”,刘术妮的家中实现了“一水多次用”,在节水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如用洗菜水冲马桶,等于省下来了一半的水。”刘术妮说,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洗菜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而长此以往,节约下来大量用水。

“我们家三口人,一般一个月只需要20多元水费。”刘术妮告诉记者,她身边很多朋友和邻居的三口之家,每月水费一般在40元左右。照此计算,一年下来,刘术妮一家能够省200多元水费。而按照刘术妮一家人2008年从农村到城市“上楼”生活开始计算,14年间,刘术妮一家节省了接近3000元的水费支出。

女儿养成勤俭品格

刘术妮节水习惯、意识的养成要追溯到童年。“我老家在农村,小时候家中没有自来水,用水全靠挑。家里人多,水老是不够用,所以从小有节约用水意识。”刘术妮说,很多用水习惯都是她在老家时养成的。

退休前的刘术妮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工作,她巧设“用水微循环”的做法一度被街道采用。2017年,在刘术妮的建议下,珠海街道的双凤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将洗漱盆的下水转接管拆除、由水桶代替下水管,用上了“微循环系统”,提升了水的利用效率。

“刘术妮改进的这个节水‘微循环系统’,引发了社区众多工作人员争做‘节水达人’的热潮。”刘术妮的老同事纪蓉告诉记者。如今,刘术妮已经退休4年,但她在社区中留下来的节水妙招和节水精神还一直在。

而刘术妮的习惯,在下一代中也得到了传承。“我的女儿在家的时候,跟我一样的做法。”刘术妮说,在家庭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孩子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孩子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品格。(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刘文超 张孝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wfbmfd.cn/post/6691.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

客服微信:zhao_fu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