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好人吉祥”蓝色字体,关注点击“串场人家”蓝色字体,面粉袋订制15838231350阅读其它章节串场人家(五)作 者:乔永星图 片:选自网络 艰难困苦的时候,喜欢回忆快乐的童年,饥寒交迫的时候,更引来童时常食的菜肴。1961年暑假将临,祖父放出口风,只要我好好读书,多识字,写好字。就带我到上海去。去见父亲,见大哥大姐。那时,他们姐弟二人,虽同我们一起回乡,但他们已是中学生了。他们都在共和中学读书。共和中学,在上海名气不大,但毕竟走出了一位世乒亚军李富荣。后常听哥说起他。那时,他个小,特别爱打球,一打就是半天。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就这样打啊打的,醉心于白色小球,他打进了市队,国队,又走向世界,为国争了光。从此,共和中学也小有名气。我哥的特性,从小喜蟋蟀,听说书。一到夏天,曾偷偷地把家里水瓶胆取下,拿走竹蔑编的瓶壳,一头堵死,一头留活。夜里悄悄地起床,面粉袋订制15838231350同一些蟋蟀爱好者,到乡下捉蟋蟀。专找二尾子。那时的上海乡下,有大场、曹阳新村,漕河泾等处。七宝就算很远很远了。为了捉蟋蟀,什么也不顾,带着战利品回来后,腿弯子害疮,鼓脓。好长时间才好。祖父母听人说,治此病,小便池里的尿垢括来敷患处,有奇效。就让我去完成此事。此种事情,我也知道不太光彩,后拿出五分角子哄我。尿垢给哥敷了,居然痊愈了。1958年除父亲以外,一家八口回到故乡。大姐大哥本来可转学至盐中的,后因名额已满,可能能力不及,左请右请,由祖父的老朋友帮忙,因当时盘湾中学校长曾是他的学生,由他写推荐信一封,二人转学盘中。那时政策允许,他们初中毕业后,可回沪考高中入学。户口一并迁入,若考不上仍回原藉。结果名落孙山。姐弟二人坚决不再回头,赖在上海不走,独立谋生,拉板车,修自行车,扛大包,凭力气吃饭。面粉袋订制15838231350最多时下面粉袋,一袋五十斤,四包一扛,一扛就是数天。 1959年至1961年间,上海的粮食计划比外地较松。我们这些临时户口,靠排队购买早中晚餐。大人有事,小人搬个小凳,大夏天的,四点多一些,天刚放亮,上海不像乡下蚊虫多,没有什么蚊子。又正是一天最风凉的时候,最适宜睡觉。可为了排队,早已被大人喊起,只有揉揉双眼,搬个小凳排队。早中餐都按人按量供应,早晨每人四碗粥,一碟酱菜,一角五分。凡排队者,无一不是买足,而且那四碗粥,都是吃得一点不剩。吃完早饭,不离身,排中饭,中饭供应每人四碗烂糊面。每碗八分,我小小的年纪,四碗面也吃得一点不剩。哥姐已是重体力劳动者,公家发一种叫特约券的票证,凭此,能吃到平价饭,不用排队。当年八月份,针对外来流动人口过多,上海不堪重荷的现状,政府出台政策,自9月1日起,全部凭粮票供应。面粉袋订制15838231350此通知一出,回乡人潮如海,一下子出上海的车船票,一票难求。我也正好开学在即,又随祖父返乡。小时候,坐江轮是件很惬意的事,那三层楼高的新字当头的江轮,不仅有餐厅,走道,厕所,四等舱的还有床铺,毛毯,房间。五等舱的基本也有位置,即便没有位置,找个避风,干净的地方坐下,也挺好。更让人高兴的是,凭船票供应平价盖交饭。每碗一角。那饭用蒸汽蒸出来,既松软又可口,上面还有点素菜,豆制品什么的。味道特好,小时的印象中,上海人真精明,普通的一碗饭,不仅可口,还给起了个漂亮的名字,盖交饭,咸泡饭,双丝饭什么的。即便不吃,听了也过隐,值得向故乡的小朋友们炫耀。 从那个轮船说起,那开起来的浪花有一人高,所过之处,都丢下奔腾不息的白色泡沫,久久不散。有一次,还碰上武汉开来的大江轮,有四层楼高,角角落落跑一遍,要化不少时间。面粉袋订制15838231350那个三等舱房间里,还备有洗脸盆子,还有浴室洗澡。比住家强多了。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城乡有天壤之别。在上海读书时,每学期都有春游或秋游,老师带上我们到公园去玩,还坐上公共汽车,坐在車上,不但可以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还有一家连一家的店铺。上海的国际饭店,二十四层,高入云端,是全中国最高的建筑。它座落在闻名世界的南京路上,面向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那广场平坦如砥,广阔无垠。听大人说,可容纳几十万人集会。离国际饭店不远,还有全国一流的大光明,大上海,和平电影院。那里面豪华气派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东湖电影院还放立体电影,戴上特制的眼镜,镜头不但逼真,还怪吓人的。 这么高档的地方,除在大光明看过一场电影外,就要数在大世界玩得开心了。一进门有哈哈镜,把一个好端端的自我,变成了胖瘦扁窄皆具的人儿,虽有点不可思议,觉得挺好玩,怪新奇的。大世界是个综合性娱乐场所。有电影,唱戏,杂技,还有魔术、相声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在里面可以尽兴的玩,直到打烊。散场后,还有通宵的公交车。不必担心回家的路。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没有户口,就没有粮油计划。一个暑假的生活随之结束。两天两夜,由大达码头上大轮,至高港,再由高港转内河小轮,回到了故乡。 (未完待续)【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