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无纺布面粉袋生产电话/微信:15838231350杭州日报讯 20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个冬夜,云南省元谋县农场的田垄上,一个身材瘦小的人影随着手电筒的光亮来回走动,时不时停下脚步仔细查看些什么。他不能睡觉,他要等到东方通亮时,阳光洒满整片麦田。
这个影子的主人,就是裘志新——全国“最美奋斗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一位支援宁夏建设56年的杭州人。由裘志新和其同事1981年育成的宁春4号(永良4号)春小麦,至今仍是我国西北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
2021年12月20日,裘志新因病逝世。本报12月24日2版刊发的纪念文章《一生只为良种来》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当年的知青纷纷前来联系,向记者讲述那段难忘的支宁岁月。
本文开头的这个故事,就是裘志新的前同事、1965年与裘志新同一列火车去宁夏的徐培培告诉记者的。
“宁夏的小麦一年只能种一季,为了加快培育进度,每年7月我们在宁夏收完小麦后,无纺布面粉袋生产电话/微信:15838231350会南下云南播种,这就是‘南繁’。在1972和1973这两年,我们在云南完成‘夏繁’后又会去海南‘冬繁’,到第二年春天再回宁夏。经过两年试验,我们把‘南繁’地固定在了云南省元谋县。”在永宁县良种繁殖场,裘志新和徐培培两人轮流进行着“南繁”工作,一年去一人。
元谋县的秋冬经常比较干旱,为了给试验田灌水,他们每晚都要“从10多里外的小水库或小山塘引水”。“那时候的水稀罕呀,只能一垄田一垄田慢慢流着、滴着,家家户户都抢着要。”为了保护种子,灌水期间,裘志新就一直在田间盯着,从晚饭后持续到第二天上午。
“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总有办法应对。”徐培培回忆,在培育过程中,他们经常用牛皮纸缝制种子袋,用半透明硫酸纸做隔离套袋,甚至一个标签、一个回形针也是重复利用。
“尤其是裘志新,把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说起这位已故的“老战友”,无纺布面粉袋生产电话/微信:15838231350徐培培有些哽咽:“他极其负责、专业性非常强。”
因工作调动,徐培培于1983年回到杭州,继续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至今,他还留存着当年在宁夏写的一份小麦育种情况汇报及攻关建议,其中写道:“到1982年止的十年来,根据既定育种目标,共配置杂交组合4526种,通过北育南繁加速育种进程,经历21个世代。育成并正式审定通过宁春4号、宁春5号两个品种……十年来,区、市、县共拨课题试验经费3.1万元……”
勤俭朴素的“农民”,在原本贫瘠的宁夏麦田里播出了一片金光。
裘志新的事迹,也感染了杭州年轻一代的农业工作者。
“从美丽的西子湖到环境艰苦的大西北,裘老扎根在宁夏大地,一生只做一件事,躬身为民育良种。裘老走了,但是每个种粮人都会记得他,每个吃粮人也应当记着他!”作为农业战线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研究员魏祥进表示,裘志新等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扎根基层、追求创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是他们创新路上的学习典范和力量源泉。
“裘老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新农人,我也要竭尽所能,让家乡的田野都种上好粮食。”90后“粮二代”王运说。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友评论